天才一秒记住【柒夏微凉】地址:6lie.net
籍,受开封府判官薛仁芳保荐,能诵、写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尚书》三经少误,略解经义。”监录官对照保荐书念道。监录官核查了乔时为父子的籍书、路引,确保无误后,点点头:“尚可。”
于是在文牒写下“初等”的字样,又简略写下乔时为容貌特征,交予乔仲常,叮嘱道:“三月七日于国子监辟雍馆初试,仔细了莫耽误。“监录官动作不紧不慢,事事具细,尤其写字时细勾慢画的。
无他,馆内不过三四十名童子等待核验,纵是半日忙不完,一日总是够了。
乔时为扫了一眼众位学童,只见他们衣冠洁整,想来都有不错的家境。
能参加童子举的孩子大抵有三类一一
一是名门望族子弟,为了彰显门第“父教其子,兄教其弟”的读书之风,这些子弟稍显天赋,便会被家族专门培养,再寻人举荐参试。二是高官子弟,近水楼台先得月,但有天赋者,不愁无人举荐。
第三类便是今日到场的众位了,乡学里偶然发现其有背记之资,当地小有名声后,经由县学、州府学一级级举荐至礼部。唯有第三类学童需要提前过来核验一遍身份。
乔仲常见有好几个学童的文牒上写了“中等”的字样,一时有些后悔,他低声与乔时为道:“你祖父太过谨慎了,理应多写两部经的,不为搏‘上等’,拿个‘中等’也好听些。”“家里商议好的事,父亲可别临时变卦。”乔时为亦低声应道,“再说了,文牒上写的只是初评,究竟有没有那本事,须得考过才知....亲路上不是说了吗,童子举没那么容易,孩儿填了初等能保得初等,他人填了中等未必能得初等。“有理,有理....."
要称一声“神童”岂有容易的道理?参试的童子大多七八岁,九岁都算大了,这般年纪要背下两本经书少出差池,考验的不仅是童子的记性,还有他的定力。纵是日日月月背,到了跟前,又须有些胆气。
童子举分为三场考试。
第一场为初试,设在国子监,主要是当场核实学童是否如荐书上所言,真有那等读书本事。
考试无非是背诵、默写,偶尔遇见能耐的学童,也会令其试帖诗一首。
过了初试者,才算得上是真正参加童子举。
未过者,当场赐布一匹,以示鼓励,追送回乡。
第二场为覆试,由礼部位贡院内举办,为的是给学童们定等级。
能背能写、能诗能赋的,推为上等,送至中书省终试,或看官家是否有兴致殿试。
能背五经以上,或是通经义、能文,有所特长,可推为中等。
能背两经的,略通经义,可推为初等。
总之,因为参试的学童并不多,回回标准皆不大一样,如何评判等级亦有商讨的余地。
覆试未过者,当场赐布一匹,以示鼓励,遣送回乡。
第三场为终试或殿试,唯有上等者可参加。
至于堂赐,倒也容易分别,上等者赐出身,成年后可直接授官;中等者赐解额一或两次,往后可免解试参加会试;初等者入国子监。到了初试这一日,父亲送乔时为至辟雍馆外
其他学童还在耍脾气不敢一个人进去的时候,乔时为已经提着考篮动身了,大抵是因为太放松了,很有些提着篮子上市场买菜的错觉。今日见到的学童多了许多,瞧着少说也有两百人,穿着比前几日见到的贵气多了。
许多年轻的太学生被叫来做事,各自领着一队学童进考房里,由国子监教谕根据荐书内容抽题考校。乔时为进去得早,考得自然也早。
“你且背《孟子》第七章第十七节至三十九节...正巧,教谕咳了一声,嗓子不适,端起茶盏准备呷口茶水润润嗓子。乔时为以为开始了,端端作揖,起身后道:“弟子谨答,‘孟子曰,无为其所不为,无欲其所不欲”....一节节往下背。岂料他才背出声,便看见教谕猛一下抬头,神情有些古怪,还险些被茶水噎着。
乔时为声音渐弱,不确定问道:“教谕大人,可是弟子答得不妥?”
“并无不妥。”老教谕连连摆手,善意笑了笑,“你继续背诵即可。
三题背完,流畅无误,教谕当场宣布:“乔时为,一试,过!”并签字画押。
乔时为把文牒揣在身前,一步三回头地往外走,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方才哪里出了差池,令得教谕那般表现。他摸了一把脸上,嘴角也没粘有米粒呀。
乔时为坐在石阶上,托腮叹了口气
一这么简单的一场考试,可别叫自己搞砸了才好。
而后,他听见教谕考问下一个学童:
“你且背《孟子》第一章第六节、第七节,‘孟子见梁襄王’,起
乔时为一愕。
接下来几位学童皆是如此问答。
原来,单单问第几节,学童极易混淆,分不清哪一篇哪一句,毕竟他们平日里都是从头背到尾的。
于是教谕便会提醒一句,起个头。
乔时为扶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