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二回 学府书卷含杀意 学府博士被杀案上(第1/2 页)
疑云笼罩学府——学术竞争下的血案
大宋元祐年间,京城东郊的“鸿儒学府”庄严宏伟,飞檐斗拱,雕梁画栋,尽显古朴典雅。
踏入其中,便能嗅到那股浓郁且醇厚的墨香,仿佛每一寸空气都被知识浸润。
一间间藏书阁错落有致,其中经史子集、诗词歌赋、天文地理、诸子百家各类典籍浩如烟海,它们静静陈列,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血与智慧,也寄托着莘莘学子的学术理想。
彼时,文风昌盛,科举制度蓬勃发展,文人备受尊崇,学术研究蔚然成风。
鸿儒学府更是汇聚了天下英才,他们在此切磋学问,追逐着学术的巅峰。
苏渊,一位备受尊敬的馆阁学士,在学府中德高望重。
他年逾花甲,白发苍苍,眼神却透着睿智与坚定。
苏渊一生痴迷史学研究,其著作《华夏通史新论》见解独到,一经问世便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,为学府赢得了极高声誉。
在史学繁荣、《资治通鉴》影响深远的时代背景下,苏渊的著作能崭露头角,足见其学术价值非凡。
一日清晨,阳光洒在学府的小径上,早起晨读的学生张明路过苏渊的书房,发现门半掩着,心中顿感疑惑。
他轻轻推开房门,眼前的景象让他惊恐万分苏渊倒在血泊之中,身旁散落着被翻得凌乱的书籍和手稿,那本尚未完成的史学著作也被扔在一旁,上面沾满了血迹。
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学府,学府博士们纷纷赶来,脸上满是震惊与悲痛。
赵铭,一位年轻有为的博士,眉头紧锁,眼中透着不安。
赵铭在学府中也小有名气,尤其在史学研究的新兴领域颇有建树,与苏渊平日里往来颇多,亦师亦友。
“这……这怎么可能?苏学士为人和善,治学严谨,究竟是谁下此毒手?”赵铭声音颤抖,满脸的难以置信。
与此同时,一群学生也围聚在书房外,他们交头接耳,脸上满是恐惧与疑惑。
林悦,苏渊的得意门生,眼眶泛红。
她跟随苏渊学习多年,对老师的学术理念极为推崇。
“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潜心学术,怎么会遭遇这样的事情?”林悦哽咽着说道。
负责此案的是经验丰富的捕头李明,他带着手下王虎和张悦迅速赶到现场。
李明走进书房,只见屋内一片狼藉,书卷散落一地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血腥味。
他蹲下身子,仔细查看苏渊的尸体,发现致命伤是背后的一道刀伤,伤口深而致命,显然凶手出手极为狠辣。
在尸体旁,李明发现了一本被翻开的《华夏通史新论》,书中的一些关键页面被做了特殊标记,似乎凶手在寻找着什么。
此外,桌上还放着一份尚未公布的学府学术评比名单,苏渊的名字赫然排在首位,而赵铭的名字紧随其后。
李明心中一动,难道这起案件与学术成果争夺有关?
他决定先从这条线索查起。
他和王虎、张悦找到赵铭,此时的赵铭正坐在自己的书房里,神情憔悴。
李明问道“赵博士,苏学士的死你也知道了。我们发现桌上有一份学术评比名单,你和苏学士的排名都很靠前,你对此有什么看法?”
赵铭微微一怔,眼中闪过一丝慌乱,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“学术评比是学府对我们学术成果的认可,我和苏学士一直都在努力钻研,排名如何我倒不是特别在意。苏学士的离世是学界的重大损失,我只希望能早日找到凶手。”
李明敏锐地察觉到赵铭的异样,心中对他的怀疑更甚。
然而,仅凭这些还不足以认定赵铭就是凶手。
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,张悦在学府的档案室里发现了一些端倪。
他发现赵铭曾借阅过苏渊的一些重要研究资料,归还日期却十分蹊跷,恰好是苏渊被害的前一天。
李明得知后,立刻将赵铭叫来对质。
面对证据,赵铭的脸色变得煞白,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。
“赵博士,你借阅苏学士的研究资料,为何在他被害前一天才归还?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隐情?”李明目光如炬,紧紧盯着赵铭。
赵铭的双手不自觉地握紧,他沉默片刻后,缓缓开口“我承认,我对苏学士的研究成果有些不同看法,想借阅资料仔细研究一下。归还晚了是因为我最近事务繁忙,实在抽不出时间。”
李明冷哼一声“只是不同看法?据我们了解,你在学界一直想超越苏学士,这次学术评比你又紧跟其后,你就没有动过什么歪心思?”
赵铭的情绪有些激动“捕头,你可不要血口喷人!我虽然渴望在学术上有所成就,但绝不会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!”
虽然赵铭极力否认,但李明并没有放弃对他的调查。
王虎在与学府师生的交流中,不断收集线索。
有人回忆起,在苏渊被害前的一次